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七年青春岁月的地方,是他读懂人民、读懂中国的地方,是他向全世界诠释“中国梦”的地方。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总书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初心。 《梁家河》全书共10.2万字,40幅图片穿插其中,该书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第二部分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读者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 的坚定理想信念;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通过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梁家河》一书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情节,让读者在感知总书记青春风采的同时,汲取力量,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起点、实践起点和情感起点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近平回来了
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上午11时许,三辆中巴车远远地停在梁家河村口外。车上下来几个人,健步向村里走去。
“近平回来了! ”
一声惊呼,村民都向村口外跑去。
习近平回到了梁家河一一这个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算起来,他离开梁家河已经整整40年了。
踏上这片曾经劳动、生活过七年的土地,见到这些曾经朝夕相处、始终不能忘记的乡亲,习近平难掩激动的心情。
“哎,随娃! ”习近平老远就认出了跑在人群中的石春阳。一声亲切的呼唤,话音未落,两个人的手已紧紧握在了一起。
“迎儿,你老了! ”
“向前,你上次可去过我家呢! ”
习近平和昔日的“小伙伴”们挨个儿握手,双方的手都不愿意放开。
春娃、迎春、成儿……岁月虽然沧桑了当年“小伙伴”们的脸庞,习近平却仍能亲切地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小名。
陪伴习近平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夫人彭丽媛。他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这是我婆姨①婆姨:陕北方言,这里指妻子。,今儿领回来让大家见一'见。” 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张卫庞,你还没有变! ”正与“小伙伴”们热情寒暄的习近平,一扭头看到了张卫庞,便伸出右手“狠劲儿”地拍在张卫庞的肩上。有力的大手上传递的深情,让张卫庞感受到“近平的心跟咱们还是那样亲”。握着张卫庞的手,习近平向彭丽媛介绍:“这是梁玉明②梁玉明:原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的‘挑担’③“挑担’’:陕北方言,称“连襟’’为“挑担’’ 哩。”
“随娃,还有几个不认识,介绍一下。”习近平转向石春阳说。
石春阳连忙把身边的人向习近平挨个儿介绍。当介绍到巩保雄时,习近平握着这个年轻人的手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 ”
“这是会彦的儿子。”石春阳说。
“你爸可是个老实人。”习近平亲切地说。
人们簇拥着习近平,一路走,一路拉话。
到了村委会大门口,更多的人拥了上来,激动地围在习近平身边,一步也不肯挪开。
石春阳急了: “亲人回来了,快迎进家,让站在大门外算啥啊! ”大家这才让出一条路。
不少当年曾在一起劳动、生活的乡亲,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并亲切地叫出了他们的名字。
“根民,赤脚医生。爱学习,看的书也多。”
“争气儿,家里都好吗? ”
“张儿,你‘有肚子没嘴嘴’①"有肚子没嘴嘴":陕北方言,意为肚子里有话但说不出来。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大家听了,欢笑一片。。 ”
……
亲切的小名脱口而出,亲切的往事也历历在目。
68岁的巩政富小名叫“开伙”,习近平笑着对他说:“你当年劲大,摔跤是村里最好的,不过,你可摔不过我啊。”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
巩政富患有眼疾,一只眼隋已失明。习近平关切地问:“你年轻时眼隋就不好,现在咋成这样了嘛! ”这事他还记在心上,记得这么清楚。巩政富闻言,直抹热泪。
当年的老支书梁玉明来晚了,好不容易挤到跟前。习近平边叫着“王栓①王栓:梁玉明的小名。",边与他热情地握手寒暄。梁玉明高兴地说:“你先忙着,我给咱们回家准备饭去,一会儿到家里吃饭。”
习近平和“小伙伴”们拉着家常:收入靠什么?平时吃些什么?老人好吗?孩子们都在做什么?日子过得怎样?能吃上大米吗?常有肉吃吗?……
习近平问得非常亲切、细致。
“小伙伴”们告诉习近平:“现在光景过好了,平时吃的是白馍、白面,大米和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
习近平听了露出舒心的微笑,满意地说:“那就好,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就放心了。”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乡亲们在一起
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立春后的阳光暖融融地酒在人们的身上。远处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
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习近平深情地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几句话,说得大家心里暖暖的。
85岁的梁有昌一个劲儿地拍手,脸上挂着泪珠。看着梁有昌,习近平动情地对在场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说:“老梁是这儿的长辈了,老梁的儿子都有了孙子。咱们是第一次见面。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你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曾与我一起生活、战斗。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
习近平接着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
情真意切的话语,如春风阵阵,拂过乡亲们的心田,赢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热泪……
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这已是他第二次回来。
乡亲们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回来是在1993年。
1993年9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时隔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了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带着婆姨。
他叮嘱大家:“山上要治理,沟里要打坝,山上要种经济林,还要种果树,既要解决肚子吃饱问题,还要解决文化问题……”他还特意为每家每户送了一个电子时钟,让孩子们上学用,希望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那天中午吃的是羊肉,习近平吃了两大碗,说:“离开梁家河后,再也没吃过这么香的羊肉。”
他后来回忆起这一次回梁家河时的情景,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时,有的乡亲提到,当年我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可是,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习近平牵挂着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1993年回来,他给乡亲们带了茶叶等礼物。2015年春节前这次回来,他又自己出钱给乡亲们采办了米、面、油、肉、春联、年画等年货,家家都有,并送上祝福:“全村父老乡亲羊年大吉、喜气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
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
窑洞,我温暖的家
回家了!习近平带着彭丽媛去看他在梁家河的“家”。
村民张青远家,是习近平当年到梁家河的第一个住处。在这里,习近平等六位知青一直住到张青远和刘金莲有了孩子后才搬出去。
眼前的小院干净整洁,围墙全部用插片石垒成,院子一侧放着一个大石碾子,窑洞门口挂着金黄的玉米棒和红辣椒串子。
一跨进院门,64岁的刘金莲激动地迎上来说:“还认得我不? ”
“太平①太平:张青远的小名。家婆姨嘛!……那年你们两口子新婚,我们几个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哩! ”习近平风趣地说。他又指着另外两孔窑洞说:“你大②大:陕北方言,对父亲的称呼。你妈住这间,你们住在那个边上的窑洞。”
“对呀,这么多年你都没忘。”刘金莲感叹道。
“那怎能忘呢! ”习近平笑呵呵地说。
一线三孔窑洞,最右边的是插队知青当年的住处。走进窑洞,看到窑掌③窑掌:陕北方言,指窑洞最里面的墙。里放红薯的窑,习近平说:“这个当年没有啊。”炕上放着一排铺盖,墙上用报纸糊着墙围子,挂着一盏马灯。数了数被子,习近平说:“不是五块,是六块,当时住我们六个。”谁挨着谁,他记得非常清楚。“雷平生抢了炕头,褥子被烤黄了。”习近平说,“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习近平住过的窑洞
1993年,习近平回梁家河时,张青远还与他开玩笑:“近平,你咋不把家里的①家里的:陕北方言,指妻子。带回来? ”2015年,习近平再回梁家河,没想到张青远已去世。习近平很难过,问:“是得啥病走的? ”
刘金莲说:“哮喘病,肺气肿。”
习近平叹了 口气,说:“也不是很严重的病,怎么没治好呢? ”
走进刘金莲住的窑洞,掀起饭桌上的笼布,白生生的馒头和金黄的油馍馍格外诱人。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这种用软黄米面炸成的圆圈形油馍馍,说:“好,这是年茶饭嘛! ”又问:“现在生活好了吧? ”
刘金莲说:“我现在生活可好了。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够,我身体也挺好。”
习近平握着刘金莲的手,叮嘱她要保重身体,说:“等我有空、有时间,还会来看你们的。”
刘金莲家隔壁是张卫庞家。习近平他们刚来插队时,住在刘金莲家,吃饭在张卫庞家。走进张卫庞家的院子,习近平说:“随娃,你还记得吧,你大那会儿经常到这边来给我们做饭,再后来就是成儿②成儿:村民王新成。给我们做饭。那时候最好吃的就是‘黄元帅’③"黄元帅":指玉米团子。就酸菜。”指着院子里的石磨,习近平说:“这个还在,那时我经常来这里磨面。”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年的房东刘金莲家
吕侯生家与刘金莲家隔着一条小河沟,相距不远。这里是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第二个住处。大家一起往那里走去。
吕侯生迎了上来。习近平笑着说:“侯生,你这衣服还挺洋气啊! ”
旁边的张卫庞笑着插话:“侯生是老板嘛! ”
吕侯生有些不好意思,赶紧回了句:“三轮车老板。”
风趣的话语,欢快的场面,习近平开怀大笑。他指着吕侯生对彭丽媛说:“侯生当年才十二三岁,是我的小跟班。”在场的人都笑起来。
习近平问吕侯生:“你哥呢? ”
吕侯生说:“在你后边哩! ”
习近平回头在人群中看到了吕侯生的哥哥吕立斌,叫着他的小名,话语里饱含关切:“卫生,你那会儿当了几年兵,现在做啥哩?有几个娃? ”
吕立斌说:“你来的第二年我就当兵走了,我有四个娃娃,现在连孙子都抱上了。”
谈笑间已到了吕侯生家院子里,看到吕侯生家人丁兴旺,习近平说:“侯生,你们是个大家庭。”他又转头给彭丽媛介绍:“最边上的这孔土窑就是我住过的窑洞。我和侯生年纪相仿,常住在一起。他从小就会做饭,我主动向他学习,他还经常给我做饭呢。那时候没油,侯生办法多,捣上几个杏仁,在锅里一炒一擦,就有了一点儿油花,再倒进土豆、南瓜,还挺香的。”
习近平和吕侯生并肩坐在窑洞的土炕上,回忆他们一起吃饭、共同劳动的场景。习近平紧紧握住吕侯生的手,关切地询问他戴着义肢行动是否方便,家里生活怎么样。吕侯生说:“平地走路还行,就是干不了重活,现在开三轮车了。”
从当年住过的窑洞出来,吕侯生对习近平说:“累了吧?回窑里喝点水。”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乡亲们握手问候
习近平说:“水就不喝了,到你的新窑看看生活怎么样。”
吕侯生家的窑洞装修一新,宽敞明亮。习近平高兴地说:“你生活还可以啊! ”看着墙上的照片,习近平一一询问吕侯生家人的近況。
告别了吕侯生一家人,习近平一行继续向村里走去。途中路过的窑洞,习近平都能准确说出当年居住的是哪一家。他指着两孔破旧不堪的窑洞说:“这地方还是这个样子啊!这是张志明的窑,他那几年搬到县城里去了。”又指着上面的一个院子说:“这个院子是随娃家的吧? ”
石春阳说:“是。”
在新修的老年活动中心前,虽然房子巳经变了样,但是习近平一眼就认出来了,说:“这里以前是铁锁家。”他指着老年活动中心对面的窑洞对彭丽媛说:“那边是薛大家,大名叫薛玉斌,当过兵,打过仗。”
“薛玉成、薛玉斌哪儿去了? ”习近平问。乡亲们说薛玉成已去世,薛玉斌现在住在延安八一敬老院,虽说已87岁,但身体健康。习近平点点头说:“薛玉斌常给我们讲他在部队上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
顺着小河转了个弯,到了习近平住过五年多的知青院。院子里六孔窑洞,是1970年生产队专门给知青修建的。修好后,习近平就住到了这里,直到1975年离开。
知青院
站在知青院前,习近平指着前面的一个地方说:“那边是印堂①印堂:李印堂,梁家河人。家的地方,我们常端上碗到他家窑畔上吃饭。”
走进知青院,习近平把每一孔窑洞都看了一遍。在当年住过的窑洞里,他指着窗户下面说:“那时候,这里摆着一张緑色的长条桌,那边还有个架子,我们装行李用的皮箱就放在上面。”
习近平等三人的入党批复函
墙上挂的镜框里装着一张手写文件的影印件,内容是:
梁家河大队党支部:
经公社党委1974年元月10日会议研究决定(,)接(收)你队石玉新、石风兰、习近平三同志为中共党员。党令(龄)即日起计算,特此函告。
此致
敬礼
74.元.10日
第六孔窑洞是当年生产队的磨房,一台旧磨面机静静地立在那里。文安驿镇党委书记刘小勇说:“这台磨面机就是拿上面当年奖励您的偏斗三轮换的。”习近平纠正说:“是三轮摩托车。那个不实用,这个实用啊。”
知青院外的沼气池,是习近平当年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沼气池旁窑洞的外墙上,有一幅手绘的宣传画,两边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红色大字。习近平感慨道:“这幅画也40年了! ”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沼气池旁
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他舒心地笑了
几步一停留,一语几深情。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习近平念念不忘。
梁家河至今还保留着寨子沟、埋老渠、牛家峁、白家山、木瓜山五座土坝。一座座大坝,一块块坝地,依然在讲述着习近平当年带领乡亲们为了吃饱饭而战天斗地的故事……
地处木瓜山的“知青淤地坝”,这块夹在山沟里的平地,就是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带领社员打坝淤出来的良田,如今仍然造福着梁家河的乡亲们。
“迎儿”王宪军和习近平一起回忆当年打坝时的劳动场景,越说越动情,他流利地背诵出当年习近平为大家编写的“战斗口号”:
决战一九七四年,
干部带头抓路线,
群众都是英雄汉,
……
打坝一座迎新年。
“40年啦,你还记得! ”习近平感慨地说,“那时打坝,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身体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一挽起裤腿就跳到带有冰碴儿的水里。”有一段时间,天一变凉,习近平就腿疼,那是打坝留下的病根。
“当年的坝地有没有损毁过? ”习近平问。
“损毁过,后来又修好了。”石春阳回答。
习近平仔细察看了坝地的溢洪道和石头皇起来的护坝坡,嘱咐石春阳要加强管理和排查,雨季时要注意大坝的安全。
听说木军塬上发展起苹果园,收人可观,习近平坚持要去看一看。木军塬是梁家河村较远的一块地,当年送一趟粪得一两个小时。那时一颗汗珠摔八瓣,“种一帽壳萎儿,收一鞋壳篓儿”的土地,现在种苹果能给“小伙伴”们带来如此丰厚的回报,习近平当然要亲眼去看一看,心里才踏实。
昔日的羊肠小道已经变成宽阔的柏油路。驱车到了木军源上,整齐的苹果园展现在眼前。习近平边走边问:“随娃,这是谁的果园? ”
石春阳说:“现在看见的这块是我的,有三亩;前面的那块是张卫庞的,有十来亩呢。”
“三亩能收多少钱? ”
“能收三万多。”
“一年投入多少? ”
“现金投入就是一千来块。”
听了石春阳的回答,习近平非常欣慰,对随行的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说:“效益不错,要好好抓下去。”
刘景堂把全县的苹果栽植情况向总书记做了汇报。
“村民都懂种苹果的技术吗?苹果销路怎么样?有农贷吗? ”习近平细细问着,刘景堂一一做了回答。
得知梁家河大力推广苹果种植,发展专业化养殖,人均纯收人达到9600元,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和互联网时,习近平舒心地笑了……
这些事,还保留着当时的温度
弹起三弦口表音,
我给大家报喜讯。
羊年到来贺新春,
梁家河的乡亲迎亲人。
……
话说腊月二十五十一点钟,
有几辆中巴车在村口停。
回来了总书记习近平,
叫着咱小名询问光景。
……
他饮水思源不忘本,
拳拳赤子来报恩。
春节前夕抽开空空,
回来拜年探望众乡亲。
……
这段陕北说书《习大大回到梁家河》,是在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上传到网上的,短短几天,点击量就飙升到几百万。许多人把它录成碟片珍藏起来。
虽然习近平回梁家河巳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许多温暖的细节对梁家河人来说仍历历在目,保留着当时的温度……
不老的情谊一一
村史馆的墙上,有一张村民欢送习近平去上清华大学时的合影,合影中有当时的党支部成员,有和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普通村民。岁月流逝,当年的后生如今变成60多岁的老汉了,而照片中的梁玉福、梁有华、武玉华、吕能胜、巩振军和张青远都已作古。
40年了,这些名字不知多少次在习近平脑海里闪现。在梁家河的“小伙伴”面前,习近平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官”。在乡亲们眼中,身为总书记的习近平还是当年那个“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这种情感经过40年的沉淀,越来越醇厚。
2009年11月,习近平来延安调研,当“黑子”王宪平见到他,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平常口齿伶俐的王宪平竟一时语塞,不知说什么好。他不知道该称呼他“习副主席”,还是“近平”。倒是习近平首先开口说:“黑子!你比上次见面时胖多了! ”
聊起年少时在一起的情形,两人又说起过去摔政的往事。习近平似乎又回到了插队时的梁家河,低语道:“那时候真开心啊! ”王宪平说:“那时候咱们年纪都小。不过,我当年要是知道你现在能当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 ”习近平哈哈大笑,说:“你看你这是哈话嘛! ”
在延安,习近平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县、镇、村工作汇报。会前,石春阳精心准备了稿子,打算照稿子念。轮到石春阳发言,刚念了个开头:“尊敬的习近平副主席一一习近平马上打断了他的话,说:“随娃,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 ”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与当年的“小伙伴”们一起往村里走,说着、笑着。
“小伙伴”张卫庞是梁家河的上门女婿。1969年,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几个月后,张卫庞跟张贵林的女儿“红儿”結了婚。因为住得很近,习近平跟张卫庞很快就熟悉了。那个时候,知青们常跟张卫庞开玩笑:“你还没我们来得早呢! ”
当年,张卫庞家的日子非常恓惶。习近平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不久,为了帮补他,把自己的口粮给他,与他们一家人一块儿吃饭。提起这事儿,张卫庞打开了话匣子:“在我们家吃饭的时候,我婆姨做什么,他就跟我们一起吃什么。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再粗糙的饭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也看得起。”
习近平用过的针线包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到北京上大学之前,把两床被子、两件大衣和一个绣着“娘的心”的针线包送给了张卫庞。
1993年,习近平回到梁家河。当时,张卫庞正在山上种麦子,听说习近平回来了,就赶紧从山上往下跑。跑到半山腰,正好碰见了习近平。“近平见了我,也不嫌弃我一身泥土,一把就拽住我,问长问短,我激动得都不知道说啥好了。”
美味的酸菜——
“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都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那个酸菜很久不吃还挺想的。”
2015年回梁家河,习近平和当年的“小伙伴”们一起吃饭,有一道菜就是酸菜。梁玉明说:“他可是吃了不少的酸菜和南瓜! ”
梁家河的酸菜,习近平念念不忘。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时说:“(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吃、不爱吃,五谷杂粮,那哪里是五谷杂粮,是糠菜半年粮。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什么都吃了,没有还不吃啊。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这家送一个玉米糕,那家送来一个高粱米的团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为我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我到现在我还想念那个酸菜。”
梁家河当年的酸菜有多香?同在梁家河插队的知青雷平生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忆:“1970年的四五月,长期没吃到新鲜蔬菜的我们喉咙中都‘燥得冒畑’。这时正好碰上房东张马有家要将前一年的酸菜倒出来腾出酸菜缸清洗,准备秋冬再腌新酸菜。张马有的婆姨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倒出的酸菜,给我们拿来了一大盆。我和近平感谢之后不由分说下手抓起酸菜大嚼,直到把那一盆酸菜全部消灭掉,才心满意足地舒了一口气。”
酸菜里面有情怀。2014年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这个人呢是有农村情结的。1969年1月份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儿,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生活又改善了。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
“受苦一满帮间①一满帮间:陕西方言,意为差不多。” 了一一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两次说起当年“受苦”的事。
第一次是习近平指着流过村里的小河,给彭丽媛讲起他们当年还不大会使用扁担担水,以及在河边洗澡的事。刘金莲插话说:“近平当年可受扎了。”彭丽媛没听懂,习近平解释说:“ ‘受扎了’就是受罪了。”
刘金莲说:“近平当年担粪、担麦把肩膀压得又红又肿,背上风吹日晒,皮脱了一层又一层。”
习近平曾经劳动过的地方
彭丽媛听得泪眼盈盈。
第二次是在木军塬,大家又说到“受苦” 0习近平问彭丽媛:“ ‘受苦’你解下(hai ha)解不下? ”
彭丽媛不解地问:“害怕什么吗? ”
习近平给她解释:“不是害怕什么哩,是懂不懂的意思。这里的乡亲们把劳动叫‘受苦’,把农民叫‘受苦人’。说上山劳动,就是受苦去了;说一个人好苦,就是说他劳动好。”
彭丽媛反问:“你的苦怎样? ”
习近平回答:“刚开始不行,后来‘一满帮间’ 了。”
“ ‘帮间’又是什么意思? ”彭丽媛又不懂了。
……
大家说着笑着,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梁上。
三次停车,深情地看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一一
从木军塬下来时,习近平让司机三次停车,深情地望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
第一次停车是在距离果园不远处。看着连绵起伏的大山,习近平说,那时候放羊,把羊赶在一个山峁上,自己就开始看书、想事儿了。他转过身去,极目远眺。片刻,自言自语道:“离开这里都40年了。”
第二次停车,习近平从山上俯瞰当年住过的知青院,对彭丽媛说:“那就是我当年住的地方。在山下看不怎么样,可从山上往下看,还是比较壮观的。这里沟壑纵横,窑洞前面的山梁如刀削斧劈,直直地横在眼前。那可是采菊东篱下,‘愕’然见南山。正是这些悬崖陡壁,磨炼着我的意志。”
第三次停车的地方是一处陡坡,对面就是踢①踢:读t6ng,意为摔下去、掉下去。牛峁,又陡又险,年轻人空手往上走都非常困难。习近平指着对面的山峁,深情地向彭丽媛介绍说:“那时我冬天就在这里打柴。山上陡得连牛都站不住,我还能背上一大捆柴往回走。”
他们每个人付了 30元饭钱——
告别时,乡亲们给习近平拿来了自家的土特产,习近平没有要,说:“不用了,大家的心意领了。”梁玉明本来准备了小米、红枣、苹果等特产,但习近平不收。梁玉明一下子就明白了: “我倒忘了,中央有规定啊。”
吕侯生的嫂子高彩梅给习近平一家人送了三双鞋垫,上面绣着“幸福好运” “常回家看看”,她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彭丽媛说:“不能要。”高彩梅急得不知说什么好。彭丽媛见她一再坚持,就收下了,并付了 200元钱。
时任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说:“总书记他们离开梁家河时,每人还付了30元饭钱呢! ”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乡亲们道别
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
习近平说,他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习近平时常关注、关心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不管走多远,也不论分别多久,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
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髄炎,在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花了 6000多元仍不见好转,本来就贫困的他实在没办法了,就给习近平写信说了自己的状况。不到半个月,习近平就给他寄来500元路费,请他到福州去治病。在福州治疗期间,习近平只要在市里,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侯生的病床前来一趟,对他说:“侯生,给你治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
经过治疗,吕侯生的病有了好转。要回陕北了,习近平给他买了飞机票,还把2000元钱塞到他手里。吕侯生激动地说:“近平,真不好意思呀,这一趟花了你几万块。”习近平说:“谁让我们是朋友哩! ”
1999年10月底,吕侯生在太原做了截肢手木。习近平闻讯后,支付了全部医疗费,还联系当地干部帮助照顾他。“近平待我可好哩,为我这腿费了不少心。”吕侯生提起这事就眼眶发热。
村民梁耀才的妻子病重,习近平得知后寄来1000元。2015年,习近平回梁家河,梁耀才握着习近平的手说:“你那年寄给我的钱收到了,这份情谊永远忘不了。”
梁玉明曾多次去看望习近平,每次见面,习近平都要把村里的人和事细细问一遍。乡亲们的生活有困难,他就感到揪心;乡亲们的生活好一点儿,他就感到高兴。
习近平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对此,习近平说:“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铁锁”武晖说:“村里的老乡有困难找他,他都会帮助。只要写信他就回复。” 2000年武晖去福建,习近平请他到家里吃饭,彭丽媛亲自下厨。“她也很关心农村人,尽量考虑我们陕北这边的口味。”武晖说。
2009年11月,习近平到延安考察,因为行程安排得很紧,没能到梁家河来。但是,他把当年的“小伙伴”梁玉明、石春阳、王宪平、武晖等人请到了延安叙旧。其中的王宪平和武晖,习近平邀请时没写大名,直接写的是“黑子”和“铁锁”。座谈时,习近平一再嘱托大家:“多为梁家河出主意,协助石春阳把村里的事办好。”
2007年8月28日、2008年7月12日、2011年5月2日、2014年5月5日,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希望乡亲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习近平的深情厚谊,村民们念念不忘。他们动情地说:“近平的心一直在梁家河。”
2009年,习近平在延安与好友们合影留念
难忘梁家河
在内心深处,习近平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他回忆道:“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承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在回忆了自己插队的经历后,习近平通过电视镜头,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捎来知心话:“我是衷心地希望我那个梁家河村子,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梁家河村子实际上是我们整个延安地区的一个缩影,所以我实际上是希望整个延安地区发生一个更为巨大的变化,而且我现在已经感受到这种深刻的变化正在进行之中。过去讲于无声处听惊雷,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延安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2004年8月14日,习近平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专访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
他用亲身经历,激励青年练就过硬本领——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他为人民奉献的信念来源于梁家河——
2015年10月,习近平访问英国,当地时间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习近平又一次回忆起梁家河:“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青春时光……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梁家河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再一次讲起了梁家河,他说:“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七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市演讲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 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几多牵挂,几多深情。在习近平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密密交织起来的绵绵深情!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扩展阅读Extended reading